让自动化更&sdian;接地气&sdian; 未来机器人或成企业“必需品”

发布时间:2016-8-24作者:浏览次数:396次

无论是从历史传承、人才还是核心技术来看,我国工业与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都还有较大差距。我国工业自动化,工业机器人还处于一个相对基础的阶段,没有打通本体制造、软件开发和终端应用三者的链条,因此无法全实现无人车间,更别说智能工厂了。而德国提出的工业4.0则十分强调数据和互联网在自动化上的应用,与我国现阶段的需求距离较在。所以,它不一定能适合中国,中国现阶段更符合工业2.0到2.5,较多也就是3.0。
近年来,“工业4.0”持续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。有媒体报道,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,德国可成为“工业4.0”标准的推动者,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。



随着“中国版工业4.0规划”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正式落地,《中国制造2025》成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*个十年行动纲领,从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。
作为本土企业,拓斯达更了解国情,更了解国内企业的当下需求。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称,目前许多制造业企业还将工业自动化、工业机器人看做空中楼阁。基于此现状,拓斯达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“一年回本”的自动化解决方案。吴丰礼说:“我们从研发入手,通过不断研发探索核心技术、再用核心技术持续的优化生产流程及工艺,从而为客户提升产品质量和节省生产成本,而不是做简单的偷工减料。拓斯达要做符合本土制造企业的高大上,让工业自动化、机器人这个以往生产制造企业眼中的‘奢侈品’,真正变成‘必需品’。”

“在客户实行生产车间的自动化改造时,我们通常要客户明确自己的目的,从而为他们推荐较适合的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和方案。另外,我们帮助企业通过租赁、按揭、外包等方式导入自动化升级方案,真正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把一年回本的自动化方案践行到实处。”吴丰礼说,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、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,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。

“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,是走在世界前列的。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技术,而是结合我国当前的工业、制造业发展状况,探索出适合我国生产制造业企业从传统生产制造向自动化、智能化产业升级转型的路,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接地气,贴近市场、贴近客户,让产品市场化。”吴丰礼说。

“就研发实力来说,我国工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。因此,我认为,工业2.5或3.0是比较适合中国的。”吴丰礼认为,工业4.0对于我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。“我国正处于人与机器之间互相协作、结合的阶段。以前,很多产品是通过工人来制造出来的,现在通过自动化设备制造,逐步代替危险、枯燥、用工量特别大的岗位和工种。但是有一些柔性的地方,通过设备暂时是难以替代的,所以我国自动化目前没有办法彻底做到无人车间,更别说会思考、会说话的智能车间了。”